来源:雪球App,作者: 积米同学,(https://xueqiu.com/7248195316/313340428)
大家好,我是积米同学。
本期内容我们继续分享跨境投资理财相关的知识,这次跟大家介绍的是香港内地互认基金。我整理了思维导图,内容比较多,只挑选一部分我认为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分享一下。喜欢看视频的可以到B站同名账号观看本期内容视频。
香港内地互认基金,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毕竟比较冷门。其实就是一个陆港互联互通的机制,允许大陆和香港的部分公募基金在经过批准注册后,可以在对方市场销售。
在这个安排下,大陆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香港公募基金管理人在内地的代理人或者代销机构,买到香港的公募基金。同理,香港投资者也可以在香港那边买到内地发行的主要投资于A股的公募基金。
对于符合资格可以在香港销售的内地基金,称为内地互认基金。而符合资格可以在内地销售的香港基金,称为香港互认基金。香港互认基金,正是本次分享的重点。
那么,香港互认基金有什么特点呢?
香港互认基金的管理人都是来自香港的基金管理人,目前在内地销售的香港互认基金涵盖21家基金管理人,其中包括外资机构摩根基金、施罗德、东方汇理、百达,港资机构的行健资产、惠理、高腾,以及内资机构的博时国际、华夏基金香港、易方达香港等。外资、港资管理人,一方面长期在海外市场进行投资研究,在海外投资上经验更丰富。一方面国际巨头成立时间久、管理规模大,具有长期较优异的历史业绩。
在投资范围上,香港互认基金在投资地区的选择比较多元,受限较小。虽然最主流的区域还是美国、大陆和香港,但也有很多互认基金会积极配置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甚至也会布局印度、印尼、巴西、菲律宾等相对小众、在大陆公募基金里很少见的一些投资地区。
基金类型上互认基金具有更加丰富的份额设置,对于同一只主基金而言,通常可以设置有人民币、美元、港元等多币种,定期派息和累积,汇率对冲和不对冲等多个不同份额可以投资。
通过互认基金的制度安排,内地投资者便可以在内地买到一些国际顶级基金公司香港公司发行的公募产品。
那么目前互认基金在内地的整体情况如何呢?
目前在内地销售的互认基金,从产品类型来看,包括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指数型,产品投资方向覆盖香港、亚太甚至全球。
中国证监会于2015年12月正式注册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开始在内地售卖。2019年、2020年发展较快,之后趋缓,规模在2020年达到1819.64亿元人民币,2021年、2022年规模出现连续下滑,2023年、2024年相对平稳。截至2024.06.30,按不同份额单独计算,香港互认基金数量为118只,规模合计接近1300亿元人民币。
这些基金覆盖了21个管理人的39只主基金,其中规模最大的管理人是摩根基金(亚洲),香港互认基金规模达到了400亿元人民币。香港互认基金规模前五大管理人分别是摩根基金、施罗德、汇丰投资、易方达、惠理。前五大管理人规模占总规模比例86%,管理人头部效应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互认基金实施总额度限制,初始投资额度为两边市场资金净汇出和汇入各30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4年5月31日,累计净汇出金额为273亿,剩余额度非常充足,可满足投资者需求。
此外,对于单个基金还有内地销售规模限制。按现行规定,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销售规模占基金总资产的比例不高于50%。
近年来内地居民投资海外的热情比较高涨,再加上内地销售规模限制的要求,部分香港互认基金已经处于暂停内地居民申购的状态。
根据2024年6月14日的《香港互认基金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互认基金的内地销售规模比例从50%放宽至80%,如修订稿生效,将释放不小的内地居民申购额度。
但需要注意,香港互认基金和内地公募基金还是存在不少区别的。
香港互认基金的管理人通常是一些外资背景更明显的公司,例如施罗德、摩根基金、惠理基金等。团队的工作地点也通常在香港或海外,这使得他们有着更加全球化的人员背景和研究资源。
QDII基金同样可投资海外市场,但是QDII基金的管理人和投研团队仍是以内地背景为主,境外研究资源和水平毕竟有限。相比之下,一些起源于国外的国际知名管理人更具有本土优势。
目前已注册的香港互认基金实际投资范围以亚太地区为主,也有部分产品投资范围覆盖欧美。除了QDII基金,内地基金基本上只能以内地证券为投资对象。
在交易费用上,内地人习惯了互联网渠道的1折甚至免费的申购费率,而香港公募基金在当地通常还是保持1.0%-2.0%的申购费,在一些传统银行渠道的申购费甚至能到3%。
但是经查询可以看到,香港互认基金进入内地市场后,申购费定价权基本掌握在销售渠道手里,可以看到部分基金申购费也适应内地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比如在支付宝可以看到提供1折费率。而我在招行和天天基金(部分有打折)看到的是没有打折的费率。
大多数互认基金的管理费比内地公募基金略高,而托管费比内地略低。内地公募基金通常按持有天数设置不同的赎回费率,而香港互认基金通常赎回费为0。
还有就是业绩表现费,业绩表现费通常只出现在私募基金,内地公募基金不收取业绩表现费,香港平常的公募基金中有少数会收取业绩表现费,因此需注意香港互认基金中也有部分可能会收取业绩表现费。
然后就是申赎时限,涉及跨境,互认基金的申购确认时限,和内地公募基金比起来,确实比较长,每个互认基金都可能不一样,从T+1到T+4都有可能。资金赎回到账时限就更长了,一般T+5或者T+6。
在基金类型上,同一只香港互认基金,可以有不同币种的基金份额可以购买,这一点跟内地的QDII基金一样。但不同的是,香港基金通常还按分红与累积分为不同份额,投资者如果想要分红,直接购买相应份额。如果想改为累积,则只能赎回原有分红份额买入累积份额。而内地基金则可以随意修改分红方式。
披露规则和信息获取难度上也存在差异,内地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比较及时,通常当天晚上可以看到今日最新净值,而互认基金可能涉及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投资,导致基金净值更新不那么及时,有时候只能看见T-1日或者T-2日的净值,遇到节假日,净值日期可能落后了好几个国内工作日。
香港基金基本都会按月披露基金报告,而内地基金通常按季度披露。
内地金融数据库以及网站上能了解、提取到的互认基金信息和数据还是比较少,比较不方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往往只能到基金管理人官网或者境外的专业数据网站查询。
既然提到这个,有时间再做一期内容介绍查询境外公募基金的一些方式。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了,互认基金和QDII基金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是,香港互认基金是在香港设立的公募基金,经中国证监会注册后可在内地公开销售。ODII基金是在内地设立、投资境外资产的国内公募基金。
QDII基金受外管局审批QDII额度限制,而单只香港互认基金没有外汇额度限制,仅受两地销售比例限制。
在销售渠道上也有差异,香港互认基金通常有内地代理人,除内地代理人自有渠道外,香港互认基金的内地销售还有银行、证券、互联网渠道,但和ODII基金比起来,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代销机构数量以及代销的份额类别数量相对有限。
说到销售渠道,香港互认基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购买呢?
一个渠道就是香港基金管理人在内地的代理人,属于自有销售渠道。
根据规定,香港基金公司需要委托内地金融机构(银行或者基金公司)做为代理人,相当于香港基金公司在内地的“代表”。具体职责大家可以直接看图片文字描述。
然后就是代销渠道,目前了解到的代销渠道类型包括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经纪、互联网销售平台。
一般而言香港的公募基金可以有好多币种,甚至十几二十个币种。而香港互认基金常见的就是人民币和美元两个币种。有些销售渠道只提供人民币份额购买,不支持购买外币份额,比如支付宝应该是没有非人民币的份额,天天基金和招商银行有美元份额。以招行为例,是需要银行卡里已经有换好的美元现汇,然后才可以从卡里面付款。
并非在一家银行或者销售平台上就能买到所有的互认基金,需要销售平台取得该基金的代销资格才行,有的平台拿到的销售资格少,所以能卖的基金就比较少。有些互认基金可能就只跟几家机构合作允许人家代销,导致购买渠道非常少,没什么知名度,不像内地公募基金,往往是哪都买得到。
在决定买香港互认基金之前,还是得提示一下它的缺点。
香港互认基金的选择面太窄,目前在内地销售的互认基金主基金一共也不超过40只,跟内地一万多只基金的数量比起来,实在太渺小了。容易导致少数几个比较优秀的基金不断有资金涌入,而业绩相对逊色的基金无人问津。
由于基金产品层面上有50%的内地销售比例限制,优秀的产品容易触及销售比例而暂停申购。目前多只热门产品已暂停申购,需要等待新规提高销售比例了才能恢复购买。
香港互认基金份额类别涉及分红、汇率和货币等因素,基金份额类别较多,设置较为复杂,对普通投资者的理解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普通投资者仅通过基金名称比较难分辨实际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另外,面对近乎覆盖全球的投资范围,对基金研究的宽度和深度要求也比较高。
还有就是信息披露缺少统一标准,可查到的信息较为碎片化,内地常用途径能查到的信息比较少,对投资者收集境外产品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尽管如此,很多互认基金的缺点也不算真正的缺点,即便不买互认基金,很多问题是直接在香港开户投资公募基金也会遇到的。只要真的有海外投资的需求,自然会愿意去克服,去学习相关的内容,投资本身也是持续不断学习的过程。
通过基金互认,两地居民可以参与跨境投资,为两地居民进行跨境资产配置提供合理渠道。某种程度上与现有的跨境理财通、QDII形成差异化,丰富了内地投资者跨境投资理财的方式。
未来如果修订草案通过,提高内地销售比例,互认基金额度会进一步充足。如果你有心仪的基金目前暂停申购,可以关注修订草案的进展。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篇幅关系,其他一些细节不在此展开了。
我是积米同学,如果你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关注,我会为您持续做出更多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