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樱花不仅是日本的象征,还被赋予了“友好”和“和平”的深刻寓意。1972年,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以“日本国民”的名义,赠送给中国樱花树。这些樱花树最终被种植在北京、天津和沈阳,成为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过程中的见证者。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回顾历史,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的这一段时期,樱花的象征意义似乎与“友好”与“和平”并无太多关联。那么,在日本不同时期,樱花究竟象征着什么呢?接下来,我将通过一些资料简单为大家梳理一下。
在公元712年编纂的《古事记》和公元720年编纂的《日本书纪》中,樱花便已有了显著的身影。举例来说,《古事记》提到的木花之佐久夜毘卖(即樱花女神)是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的妻子,也是神武天皇的曾祖母;《日本书纪》中的记载与此几乎一致,只不过人物名字稍有不同,称为木花之开耶姬。
那么,木花之佐久夜毘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经过日本语言学家山田孝雄的考证,古日语中存在“m”音转“ya”的现象,因此“佐久夜”(sakuya)即指代“樱花”(sakura)。因此,“木花之佐久夜毘卖”可以直接翻译为“樱花女神”。不仅如此,除了富士山本宫浅间大社,关东和中部地区的“浅间神社”同样供奉着这位樱花女神。许多日本人视其为祈求好运与平安的神灵,因此樱花树成为了被人尊敬的“神木”。
另外,有民俗学家认为,古代日本的农民常常将樱花作为一种“占卜”收成的工具。在许多地区,樱花被奉为“农业之神”或“守护神”,并受到人们的崇拜。值得一提的是,至少在10世纪之前,樱花并未被日本贵族和知识分子所重视。
在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成书于8世纪初的《怀风藻》中,咏花的诗歌,梅花是最受推崇的对象,而对樱花的咏叹仅仅只有两首。而在成书于8世纪中期的和歌集《万叶集》中,咏梅的诗歌高达118首,樱花的诗歌虽然有所增加,总数也不过44首,依然与梅花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当时日本各阶层普遍学习中国文化,贵族和学者们的审美自然偏向模仿中国,樱花未能脱颖而出也就不难理解。
然而,进入10世纪之后,随着日本逐渐走向独立文化的发展道路,樱花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书于10世纪初的《古今和歌集》中,樱花的和歌数量已经远超梅花。在134首春歌中,咏樱花的和歌超过了100首。
这一变化反映了日本文化逐步摆脱唐风、开始重拾“国风”的潮流。除了对樱花的赞美,废止遣唐使、推行假名文字、发展大和绘等措施,标志着日本文化的复兴。樱花渐渐成为了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符号,贵族、学者的花宴、武士阶层的自我象征,乃至普通百姓的赏樱习俗,都让樱花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至今每当日本人提起“花”,樱花几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联想。
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樱花的象征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它逐渐成为民族、国民、武士道以及国家的象征。诗人和评论家大町桂月(1869—1925)曾在文集中写道:“在日本,山为富士山,花为樱花;日本人普遍钟爱樱花,它确实是日本人心中的‘国花’。”他进一步将樱花与日本国民的精神特质相联系:“樱花的色彩淡雅红润,毫不做作,突然盛开而又迅速凋零;树群齐生,山野尽是,蔚为壮观……这象征了日本人的气质:淡泊、达观、慷慨、不畏生死,注重整体团结,而非个人。”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在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的同时,企图占领辽东半岛,但由于俄、法、德三国的强力干涉,他们最终不得不放弃。然而,在日本媒体中却有一种说法:“大军攻占辽东,五株樱树被栽种在半岛,取名‘朝日樱’。然而,这片土地很快被其他国家夺回,但无需悲伤,因为樱花每年都会在春天再次绽放,等着东风的到来。”通过这种方式,樱花成为了“日本帝国的象征”,在占领地栽种樱花树,实际上是将“日本的旗帜”插上了敌人的领土。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关于“樱花”与“帝国”的精神洗脑。特别是军方,通过反复强调“樱花凋零”的象征意义,暗示士兵们要不畏死亡。甚至在传统剧《忠臣藏》中,便出现了“花数樱花,人数武士”的说法,用以赞美赤穗四十七武士的精神。
在明治维新之后,虽然武士阶级逐渐消失,但军人们却继承了“樱花”这一生死观。日俄战争后,日本军方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明确指出,军人的精神应当像樱花一样,鲜艳盛开却毫不留恋地凋零。为了天皇、为了国家,士兵们要抱定如樱花般的决心与觉悟。
进入20世纪30年代,随着政党内阁制度的结束和军部势力的崛起,日本步入了极端国家主义的漩涡。樱花不仅仅是帝国的象征,还被塑造成了“为天皇殉国”的偶像,成为了军国主义的象征。在这种氛围下,知识分子们纷纷加入了鼓动与美化侵略战争的行列,甚至将“樱花”与“死战精神”紧密结合。
在这段历史背景下,“樱花”既成为了“战死”的象征,也被赋予了“战死者转世”的含义。许多年轻人被洗脑后甘愿为帝国而死,甚至在心中约定,死后将“化作靖国神社的樱花”。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战死的樱花”最终变成了没有人问津的尘埃。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被彻底摧毁,樱花作为“帝国的象征”也不再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樱花逐渐恢复了其本来的象征意义——美丽与和平,重新回到了百姓的生活中。
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但环境污染和公害病的严重问题让社会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为了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樱花作为自然美的象征重新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也再一次回归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如今,每年春天的樱花季,成为了日本商家重要的营销时机,各种以樱花为主题的产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尽管仍有一些声音试图恢复战前樱花的象征意义,但这些言论已经不再占据主流地位。回顾历史,或许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人类赋予了樱花过多的象征意义,还是我们将自然景物“扭曲”成了符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