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地址与“默契”生意:平台监管责任悬空
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记者近期对人人租平台展开暗访,发现其登记的入驻商家营业地址存在大面积造假。记者依据平台信息在全国多地走访十多家商铺,“无一家地址准确”。一家成都商家直言,所谓的手机租赁实为“分期购买”,商家与平台达成“默契”,对手机成色、定价“无任何监管与指导”。
这一乱象在人人租的整改声明中得以侧面印证。平台承认,因对商家经营情况监督不力,广州沐晴电子设备租赁有限公司、苏州安倍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商户存在注册地址与实际经营地不符的问题。尽管平台已下架涉事店铺,但央视调查暴露的行业潜规则——“租赁即变相销售”,揭示出平台对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失察。
根据人人租关联公司信息,其创始人洪国志、杨银等核心团队同时控制多地子公司,但分散的法人结构是否导致管理脱节,值得追问。
二、隐私锁与“盗取”疑云:用户权益裸奔
更令人警惕的是,央视调查发现,平台与商家为防范用户“断供”,在出租手机中预装“监管锁”软件。一旦用户逾期付费,商家可远程锁死手机,甚至被质疑“盗取手机相册内容,威胁用户交钱”。尽管人人租在声明中否认“获取用户隐私”,但承认“商家自检自发手机存在监管风险”。
平台整改措施称,即日起所有二手手机需经平台仓库检测,以确保无隐私侵犯软件。然而,这一补救动作距离问题曝光已滞后近两年——根据公开信息,人人租在2023年C轮融资后加速扩张,但内部风控体系显然未能同步升级。
三、成色与价格双标:质检制度为何失灵?
人人租在致歉信中强调已制定《商品发布规范》及手机质检标准,但承认“部分商家自检自发导致用户体验不佳”。央视调查进一步指出,平台对二手手机的成色分级、定价规则缺乏统一监管,商家自行定价的空间极大,导致同类商品价差混乱。
整改声明称将下架所有自检商品,并集中检测仓储。然而,平台此前标榜的“检测图片与溯源视频”体系为何未能落地?钛度浪潮发现,其母公司广州研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虽在招商规则中强调资质审核,但在执行层面长期依赖商家自律,暴露出成本控制与合规管控的深层矛盾。
四、资本扩张下的“信任赤字”
人人租并非无名之辈:2023年,其宣布完成近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天河基金、行至资本等机构,老股东明裕创投持续加码。资本助推下,平台加速占领市场份额,但疏于打磨底层风控的代价正在显现。
此次危机背后,是互联网租赁行业长期存在的通病——重规模轻合规、重流量轻责任。平台整改声明中承诺“优化价格体系”“定期复核商家”,但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若仅以“下架问题商家”作为应对,而未从商业模式上厘清租赁与销售的边界,未对预装软件等灰色操作彻底切割,所谓的“服务为先”恐难兑现。
结语
从虚假地址到隐私锁危机,人人租的案例为互联网租赁行业敲响警钟:若企业将合规视为“成本”而非“生存线”,再亮眼的资本故事也难以掩盖信任赤字。钛度浪潮将持续关注其整改实效,并呼吁行业建立更透明的质检标准与第三方监督机制——毕竟,用户租用的不仅是一部手机,更是对平台的信任。
(钛度浪潮研究员 据公开资料整理)
声明:本文基于人人租公开整改声明及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报道,数据及引用内容均有据可查,不构成投资建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